有许多人会以为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一样的,只是门派上的分别,这些观念甚至连基督徒亦有许多存有这样的想法。更有些认为基督教不过是天主教后期分出来的新教派,所以基督教也是属于天主教支派,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认为基督教是天主教分出来的是因为他们只留意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教会改革,却忘记了基督教是源于耶稣基督的使徒时代。相反,天主教是在第四世纪才开始成立的。
其实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信仰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以下我们以一些重点作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分别:
一)教皇制度
天主教最令人注意到的特点是天主教有教皇,他们引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至十九节:「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所以他们认定彼得就是耶稣认可的教会的第一任教皇。
耶稣在这里所指的这磐石并非指是彼得,而是指彼得的信仰,也就是耶稣基督的本身,因为基督才是这磐石。教会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基督亲自作为房角石(以弗所书二章二十节)。同样,这里所说的是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不是说使徒或先知就是那根基,所以是指着他们所信的说,也就是作房角石的基督耶稣。
另外,耶稣教训门徒说:「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二十章二十五至二十八节)」这明显是与教皇身份有相违的教训。
天主教指彼得是在主后四十二至六十七年这二十五年期间于罗马作教皇,这亦是完全没有得到圣经的支持,也没有历史的根据,彼得在这段时间到底有没有到过罗马,圣经亦没有记载过。使徒保罗约在主后五十六年写信给罗马的教会,曾经已向二十七位的信徒问安,却从没有在问安中提及彼得,假若当时彼得是在罗马,保罗为何不向彼得问安?我们从彼得的书信中看见写着亲爱的兄弟保罗,但保罗却在罗马写信给各教会的书信中看不见有提过彼得的名字。可见彼得在罗马作教皇并没有绝对的根据作为支持,反而被天主教自己一口认定彼得就是他们第一任的教皇,又设立了条例,指教皇是必须要有人继承,因为教会不能没有元首,而教会的元首就是教皇。
圣经教导我们,教会的元首是基督,「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哥罗西书一章十八节)」但天主教却指教会的元首是教皇。天主教凭己意引用圣经来指要有首位教皇后,他们想凭己意建立第二位教皇,可是又没能从圣经中看出有任命第二任教皇,只好以人的传统取代圣经的权威性。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圣经根本没有所谓的任命教皇,既然没有第一任,又怎可能会有第二任的存在?
二)敬拜马利亚
天主教徒并不是只敬拜耶稣,他们既拜耶稣、亦拜马利亚,甚至有许多天主教徒将马利亚的身份高举过于耶稣基督的地位。天主教承认马利亚是童贞女时候诞下道成肉生的耶稣,不但如此,他们更认为马利亚是个永远的童贞女,即便诞下耶稣后仍然没有与丈夫约瑟有过夫妇行房事的生活。由于马利亚是耶稣道成肉身的生母,既然耶稣是圣子的身份,按照人的传统、思想,马利亚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圣母的地位,因为母亲是比儿子更大的。所以当人要向耶稣祈求的时候,应该先向祂的母亲「马利亚」祈求,然后通过她的代求,才能够蒙上帝的应允。这样一来是过份高举马利亚的地位,亦是在贬低耶稣基督的地位。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约瑟醒了,起来,就遵着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有古卷:等她生了头胎的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耶稣。 (马太福音一章十八至二十五节)」
在圣经中告诉了我们马利亚是约瑟的妻子,最后的第二十五节中有句「等她生了头胎的儿子」,意思是要让我们知道,在耶稣未出生以前,约瑟是没有与她行房事,而耶稣是头生的,生完以后呢?生完以后就有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与她有正常的性关系生活。这事我们能从马可福音中看到,因为马可福音中记载了耶稣有其他的兄弟姊妹:「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马可福音六章三节)」马利亚既然有其他的儿女,若她没有行过房事,那这些儿女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由此可知,马利亚是有与约瑟行房事,所以才能有其他的儿女。而有行房事,又怎可能是永远的童贞女?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亦提及:「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摩太后书二章五节)」只有一位中保,即除了基督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中保,而天主教要人向马利亚祈求,让马利亚代我们向耶稣祈求,这岂不是指在基督与我们中间又再多一位中保了吗?这是明显的违背圣经,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称马利亚为圣母,高举她的地位然后拜她,或是以她作为我们与基督之间的中保都是不符合圣经的。基督教的信仰是建基于上帝的话,建基于圣经当中,反而有违圣经原则的我们都不接受。
三)圣徒神格化
在许多宗教中都有把人神格化的现象,不论是佛家、道教、儒家,或是将一些历史已故的人物(例如关羽),甚至把虚构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敬拜对象,称他们为神。但这绝不是基督教的产物,我们仍不接纳这个非出自圣经原则的教义。
天主教会将圣经中或教会历史中的伟大人物神格化,教导他们的信徒要向那些人物祈求,求他们为自己向主代求。同样,这是将耶稣基督中保的地位再度降低,中间却加插了与圣经原则背道而驰的许多中保。
四)敬拜偶像
根据圣经的明确教训、在十诫的第二诫中亦列明了:「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二十章四至五节;申命记五章八至九节)」「你们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们所立的约,为自己雕刻偶像,就是耶和华─你神所禁止你做的偶像;(申命记四章二十三节)」但是,天主教却是要求信徒敬拜偶像的。他们指每个信徒都必需要供奉圣母像与耶稣受难像,更鼓励信徒要向圣徒的像敬礼,因为圣徒是天主(天主教称上帝为天主)的朋友,但这和圣经中的教训是完全相违。圣经清楚指明不可以为自己雕像,什么像也不可以,更不可以事奉那些像,是明确的一项诫命。
他们亦把耶稣作成像来敬拜,但在罗马书第一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中却告诉我们:「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虽然天主教解释这不是拜偶像,因为他们只是当那行为是对圣人的尊敬之意的行动表现,与拜偶像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我们都能知道这是取巧的说法,与拜偶像是无异的。难道说因为自己不觉得与同性行淫就是在男与男行可耻的事,便不是可耻的事,就不是犯罪了吗?因为自己觉得只是为艺术,随便冠一个美名就会变为事实了吗?无论如何,圣经所禁止的,我们不可反过来指「我们有没有犯罪,就单看我们的心态。」
五)人不能因信称义,还要加上好行为
天主教不相信因信称义,那怕是圣经明确在多处列明,他们仍然认为单凭信而得救是不可能的。 「若人人都只要信就得救,岂不是很不公平吗?上帝是公义的上帝,所以不可能只凭信而得救的。」那请问,有哪一位是因行为而得救的?按上帝的公义,哪一个人是不用灭亡的?圣经清楚的告诉了我们:
「所以(有古卷:因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三章二十八节)」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二章九至十节)」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亚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上帝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上帝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上帝喜悦他的明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挪亚因着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他以为上帝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上帝。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他因着信,就守(或译: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希伯来书十一章三至三十九节)」
「并且他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算为义;(罗马书四章十一节)」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马书五章一节)」
「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加拉太书三章八节)」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拉太书三章二十四节)」
天主教却断章取义的引用马太福音七章二十一节作为单凭信是不能得救,要加上好行为才能得救:「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真的指信还不够吗?不是的。当看这节经文的时候,若配以雅各书二章十七至十八节中所指的一并阅读,便更能明白当中的意义。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二章十七至十八节)」马太福音七章二十一节与雅各书二章十七至十八节主要的意思是指人若有真正的信心,他的行为是会与信心相称的。
六)炼狱观
天主教有炼狱的观念,因为他们把人的罪分成大的罪和小的罪。大的罪就是犯了很严重的罪,称为死罪,是致死的罪,会使人的灵魂死亡;而小的罪就是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不让人致于死的罪。根据天主教的「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章中所提及的:「大罪也称为死罪,因它夺去成圣的恩宠,……亵渎圣神,杀人,纵火,抢劫,奸淫等都是大罪。小罪即可赦免之罪,意即易得赦免的罪。如不忍耐,小过错,不关重要的谎言等。」第二十七章:「在不大重要的事上犯了罪,便是小罪,或者有时虽在重大的事件上犯罪的人并未想到事情的重大,或未完全同意所犯的罪仍是小罪,如某人偷了一只钻石戒指,原意以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的罪便是小罪。」
天主教认为人犯了大的罪便必须要先经过圣洗、告解、圣事等等才能得蒙赦免。但若人只是犯了小罪,便只是失去了上帝给予人的恩典,若死前还没有作补救的事,那人的灵魂便会下到他们所称的「炼狱」之地,要经过炼狱中作一些功德,功德满了后才能够升上天堂。但这些根本就是人的想法,并无任何圣经的根据,反而更像是佛教的教训。
圣经中虽然有提及罪有分轻重,但对罪的刑罚与赦罪的原因并没有分别。天主教指不伤害人、或是不太重要的谎话是小罪,那圣经如何告诉我们?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示录二十一章八节)」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切说谎的」都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一切不论大少的谎话,其后果可是与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是同等的。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六章二十三节),并不会因为犯的罪是比较轻的,便不用死,只有犯大罪的才要受这样的刑罚。主耶稣曾对我们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加福音十六章十节)」而在加拉太书五章九节也警告了我们:「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所以即使是我们自以为小的罪,在上帝的眼中罪就是罪,都是令人灭亡的。
其实在天主教中,有更多并不是由圣经而出的教训,反而是引入了许多异教的色彩,加添了人的要求与想法,例如教皇无误、教会以外无救恩、神父赦罪、圣礼弥撒、圣洗(非基督教的洗礼)、圣体游行典礼等等。所以当人认为「基督教和天主教应该合一,这样才能达至更好的成果。」这是不对的想法。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教义上是相背的,怎能合一?基督教高举的是耶稣基督,讲的是唯独圣经,天主教则是教皇比圣经更大,我们怎能妥协?所以基督教和天主教是两个极大不同的宗教信仰。
亲爱的弟兄姊妹,虽然如此,但我们不是以天主教的为仇敌,倒是要为他们祷告,并作上帝的无可指摘的儿女,为主作良好的见证,帮助走偏了的归正。天主教其实是使徒以后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正如今日的灵恩派一样,高举的不是基督,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主义。
天主教有很多是很好的,例如他们有严紧守规的习惯,他们井井有条的运作方式,若他们承认自己所错误的地方,然后悔改,我们仍然要把他们当作是我们的弟兄。
求上帝怜悯我们,让我们更能依靠上帝的话来以正意分辨对错,更能合上帝的心意,走在祂所为我们定的旨意当中。
愿上帝赐福大家
小农夫